
医院动态
潮起钱塘,浙成“窗口”,2020研跨大洋云峰会圆满举行!
来源:叶飘 发表时间:2020-05-11
来源:叶飘 发表时间:2020-05-11
5月9日,浙大口腔2020研跨大洋云峰会在浙江杭州紫金港畔圆满落幕。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志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柴洋,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俞光岩等行业大咖六地连线、齐聚云端,近两万名口腔医学科技工作者“会聚”浙里,共同探讨口腔医学科技发展未来。
浙里成窗 大咖授道 口传心助 腔震云端
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立忠,浙江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孙崇德,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领导班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领导班子出席开幕式。
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陈谦明教授致欢迎词。他表示,今年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给全人类生命健康和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也为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和尖端人才培养力度,坚定和鼓舞了广大医疗科技工作者的信心。这次云峰会的举办,就是希望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引进国内外前沿研究思想,驱动浙大口腔的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按照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导向,凝聚力量,为浙江大学高水平、高质量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打造“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贡献浙大口腔人的力量。同时,也向全国同道展示浙大口腔在临床研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的初步成绩,提升浙大口腔一流学科建设的速度和进程。
王立忠副校长发表讲话。他指出,从老医大到浙大,从口腔医学系到口腔医学院,一代又一代口腔医学人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浙大口腔的光辉历史。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共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相继出台,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优良的制度环境和研究条件,结出了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的新要求、新任务,浙江大学正一以贯之地聚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目标,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学校“双一流”建设主体目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对标2035加强面向“十四五”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构建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以走在前列的担当坚持开源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高质量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希望口腔医学院继续围绕浙江大学“双一流”目标,开拓进取,奋勇担当,在打造一流的口腔学科和培育卓越口腔医学人才上迎来更大的突破与发展。
新起航:重量级嘉宾共话口腔医疗科技前沿
张志愿:重视临床研究
第一,医学工作者要积极响应国家破“五唯”的号召,要重视创新性、重视临床价值,例如当前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方向,医学在这方面的发展是基于临床精准数据的采集,从而提高人工智能诊断分析能力。第二,要发展循证医学思维,即通过科学化的科研方法,应用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手段,寻求某类疾病的最佳诊治方案“证据“,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建立我们中国自己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第三,构建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转化团队,由临床医生为主导,开展临床研究,再将临床需求引入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配合公共卫生做好预防医学。要着力培养专职临床研究医生,要从医疗实践中提出问题,用创新性的思维解决问题,临床医生要努力朝着为医学提供创新性诊断和治疗方法,引领医学发展。
王松灵:唾液腺干细胞及异体干细胞治疗干燥综合征
口干症(Xerostomia)是由多种因素致使唾液分泌减少的一种临床症状,目前药物治疗及对症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这些方法均无法修复受损的涎腺组织,因此对于涎腺组织已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口干症患者来说治疗作用极其有限。近年来,干细胞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修复组织损伤的初步疗效已得到肯定。首都医科大学王松灵院士,率先提出了基于唾液腺干细胞及异体干细胞的舍格伦综合征,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s)缺陷及数量异常是干燥综合征的重要原因,通过干细胞注射疗法,阐述MSCs治疗改善口干症的确切效果,其中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框架及相关SS抗体改变,Th1/Th2, Th17/Treg等细胞的再平衡是潜在的分子机理。由于MSCs的低免疫耐受性、易获取、无损伤、增殖能力确切等优势使干细胞的干燥综合征治疗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柴洋: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their niche in tissue homeostasis and repair
柴洋院士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颅源神经嵴细胞在颅颌面组织发生、发育及畸形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开创性构建了多种颅颌相关转基因小鼠模型,利用RunX2基因突变的小鼠,通过制造小鼠切牙创伤模型,研究RunX2基因在调控Gli+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重建牙齿硬组织成分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深入阐明了MSC在牙、颌骨及颅盖骨等发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首次发现并探讨了Runx2阳性表达细胞在小鼠切牙发生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阐明MSC(间充质干细胞)在维持组织稳态和组织修复的重要性的研究上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俞光岩:下颌下腺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俞光岩会长着眼下颌下腺特殊的解剖结构,通过团队20多年总结的独特的手术设计,分别利用下颌下腺自体移植手术治疗重症干眼、下颌下腺前转位预防放射性口干、下颌下腺后上转位修复咽旁组织、后上转位治疗下颌骨体组织缺损、并利用下颌下腺部分切除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临床治疗方法,为患者的健康甚至一生的命运带来了改变。
曾昕:循迹索源——口腔黏膜病损与全身疾病
尽管口腔黏膜病分类繁杂、病种繁多,但许多疾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具有类似的病损,例如溃疡、糜烂、假膜、坏死坏疽、痂皮、皲裂、萎缩、丘疹、色素斑、结节、肿块、疱等等,而这些病损的出现不仅仅是口腔黏膜病的病症,有不少与口腔外疾病背景有关,有些还是全身性疾病的特征性口腔表现,包括性传播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等等。因此,对于口腔黏膜病的诊疗要寻迹索源,一步一步探寻真相,揭开疾患的面纱。
王慧明 :基于新型生物工程技术的颌面组织重建
个性化精准化医疗是未来颌面外科学发展的方向,王慧明教授介绍了其研究团队一系列的开创性研究,聚焦于颌面组织重建中组织工程学新技术的构建与应用。其构建的光控细胞片技术,开创了细胞治疗的新方式,在种植体表面生物修饰、皮肤及骨缺损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其设计的3D打印个性化根形种植体及上部修复连接方式,突破了传统口腔种植研究桎梏,引领着种植学研究的前沿。王教授指出,基于3D打印、光控细胞片技术等新组织工程技术的颌面组织重建,将代表着个性化精准医学的未来。
陈莉丽:重度牙周炎围手术期多学科交叉融合诊治策略
陈莉丽教授分享了“重度牙周炎围手术期多学科交叉融合诊治策略”。陈教授从牙周病的病因出发,在去除始动因素——菌斑的基础上,通过正畸治疗解决咬合问题,正畸同期行牙周再生手术,展示了成功的病例。另外从软硬组织角度提出构建牙周缺损的修复空间的创新研究:生物材料&PRF堆型修复模块-骨壁堆塑技术以及CTG技术完成龈瓣延伸扩展。
嘉宾分享环节由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谢志坚,副院长顾新华、刘雁鸣,附属口腔医院副院长傅柏平、党委副书记朱赴东主持。
新医疗:浙大口腔团队分享临床科研创新主题
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何福明、邓淑丽、陈学鹏、杨国利、俞梦飞、吴梦婕、丁佩惠围绕临床科研创新主题,分享了精彩病例与创新研究成果。
何福明: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方案的选择
上颌后牙区缺牙后骨量不足是我们临床医师经常遇到的难题。在选择种植手术术式时,医师要思考的目标是种植修复后能保持长期的功能、美观和最少的并发症。根据这个目的和循证医学证据,再结合患者局部位点的情况以及全身情况评估后作出最有利于患者的种植术式方案。同时,我们也回顾性临床研究了近15年来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方面的大量的临床病例,总结经验,并系统性回顾文献资料,分析临床诊疗的得与失,在口腔种植、修复、牙周杂志上发表论文,可以为今后更好的服务、指导临床种植修复工作。
邓淑丽:年轻恒牙牙髓血运重建术临床及生物学研究
年轻恒牙牙髓血运重建术是牙髓再生术,它通过完善有效的根管消毒,尽量保护牙髓干细胞、牙乳头间充质干细胞和牙周韧带干细胞等,利用根管内血凝块为干细胞提供良好的增殖和分化的微环境,以促进牙根继续发育的治疗方法。它使牙髓及根尖周感染的年轻恒牙获得很好的牙根再发育,牙根长度及根管管壁厚度均增加,根尖孔闭合,最终保留患牙。
陈学鹏:因人制宜,精准施策——浅析青少年下颌后缩的矫治策略
概括介绍了各种下颌后缩的矫治策略,并重点分析了青少年功能性下颌后缩及高角下颌后缩的矫治策略,以长达10多年的完整翔实的病例资料,个性化的诊断分析,科学精准的矫治,一方面极大提升了患者的颜值,另一方面也为患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咬合关系。
杨国利:种植软硬界面结合机理及产业化
分享了近10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种植体软硬组织界面的机制研究及产品研发,提出可利用Laminin-332促进牙龈半桥粒的形成,从而促进种植体-牙龈生物学封闭。同时,聚焦种植体骨结合相关机制研究,提出利用LRP5、NELL-1基因与Runx2、SP7形成环路促进种植体骨结合。在国产化种植体研发领域,介绍了国产ZDI种植体的研发经验与遇到的困难。
俞梦飞:材料物理性征介导的细胞行为调控及其组织工程应用
以“基于生物材料和干细胞的颅颌组织修复及再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方向,深入阐述材料理化性征调控细胞行为及命运的普适性机制,进一步推广并研发组织工程新技术,实现颅颌组织缺损的修复及再生。
吴梦婕: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病理机制和治疗策略研究
颞下颌关节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难治病,发病率高,治疗手段有限。我们前期从患者的临床表征以及文献回顾发现异常应力及炎症对颞下颌关节病的影响,建立不同层次的动物模型,同时在颞下颌关节的滑膜、软骨细胞上筛选到以cadherin11, HMGB2为代表的关键蛋白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进一步深入了解颞下颌关节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然后在软骨缺损、退化的动物模型上,利用功能性载体来负载趋化因子,协同诱导干细胞的定向迁移,运用原位组织工程的技术来修复颞下颌关节软骨损伤。
丁佩惠:异种胶原基质在种植体周围角化龈增宽术的应用
如何增加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的缺失和不足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传统经典手术方法采用自体组织移植,虽能取得良好效果,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性,如开辟第二术区造成患者明显不适。本项随机临床研究发现,异种胶原基质可以增加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宽度,虽然有效性仍逊于游离龈自体移植。因此生物替代材料的开发和使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碰撞:专家嘉宾答疑互动引发新思考
杨国利副教授作主题分享后,得到了张志愿院士、俞光岩会长的精彩点评。
俞光岩点评,团队在口腔种植产品转化、研发有很好的基础,口腔种植发展很快,口腔种植体需求很大,强调种植体的国产化,浙江大学有很好的基础,发挥浙江大学优势,集中力量优化国产种植体的转化、推广利用。
张志愿点评,Laminin-332促进种植体-牙龈生物学封闭的形成是很好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解决种植体-牙龈界面的炎症问题。在种植体国产化研究方面,杨国利副教授有了很好的尝试与基础,未来要做好推广,我们也会大力支持这项工作。
牙体牙髓科青年医师宿凌恺博士幸运地得到了提问柴洋院士的机会。他的问题是,利用啮齿类小鼠作为动物模型研究runx2在牙齿自我修复中的作用非常有趣,有没有利用Runx2突变的小鼠研究Gli+细胞在向其他方向分化的一些研究介绍?例如Gli+细胞在成脂肪、成血管、成神经方面的研究?
柴洋回答时表示MSC在牙齿发育中所具有的分化潜能还有很多值得继续研究下去的方向,目前已经有研究关注在了牙齿发育中MSC向软组织方向分化方面,这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研究思路。
口腔正畸科朱嘉珺博士就青年口腔医师、科技工作者的临床研究规划问题提问张志愿院士。张志愿在答复中勉励青年医生“六个要”:一是要对临床研究有激情,有积极性;二是要正确认识到临床研究的意义,从而愿意花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知识;三是要多读JAMA等临床医学研究方面的杂志,多读细读;四是要参加GCP培训和临床研究方面的培训;五是要与综合性医院联系,形成团队;六是要注意建立样本库,将样本库传递给基础医学系,形成转化医学链。
新期望:加快新时代口腔医学科技高质量发展
俞光岩作为杰出校友、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高度肯定了浙大口腔坚持学术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口腔医学科技发展为出发点,持续推动高水平“云峰会”交流模式。他说,研跨大洋5G峰会开得非常好、非常成功,充分展现了学术盛宴的魅力,有利于凝聚全国口腔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共同推动口腔医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也充分展示了浙大口腔的快速发展和青年一代的后劲。相信在新组建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浙大口腔将准确把握大局大势,走在时代的前列,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浙大口腔腾飞梦。
浙大口腔党委书记王慧明在讲话中表示,此次峰会研跨太平洋,与会院士、嘉宾全方位探讨口腔医学科技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复合型、创新型的卓越口腔人才的培养。未来,浙大口腔人要牢记使命,凝心聚力,求是创新,结合口腔医学院实际,把握口腔学科特色,紧密围绕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在“十四五”发展进程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为我国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方向明用三个关键词进行总结:首先是感谢,感谢大洋彼岸的柴洋院士,感谢张志愿院士、王松灵院士、俞光岩会长、曾昕教授等嘉宾,感谢浙大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领导班子,以及全体浙大口腔人为口腔医学人才培养付出的努力;其次是感动,在当前疫情形势下,浙大口腔人主动作为、勇于当担、迎难而上,线上线下5G云峰会在全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最后是祝愿,口腔医学院以浙江大学口腔医学中心投入使用为契机,在新组建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实现教学、科研和临床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蓬勃发展。